在 8月9日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产业发展论坛上,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围绕智能机器人的范式革命为主题发表演讲。他指出,2025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,整机厂商和零部件企业平均增速达50%-100%,这一现象背后是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共振——国家政策的支持为行业"添了把火",而市场端的旺盛需求更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动力。"这种增长对整个行业来说非常少见,"王兴兴补充道,中国制造业的全产业链优势正转化为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力,目前全球实际落地的机器人中,绝大部分产自中国。这种制造能力的积累,不仅让行业从实验室到量产的周期大幅缩短,甚至实现"日更"级别的技术迭代,更支撑了企业的全球化布局。宇树科技自2018年起深耕出海业务,过去每年出海业绩占比达50%,正是对全球市场需求的直接响应。
在行业关注度持续走高的背景下,王兴兴认为,企业既面临资源丰富的机遇,也需应对更激烈的竞争。"对每家企业包括我们来说,最本质的还是要把产品做好——更好的价格、更完善的功能、更好的售后体验。"而他过去最大的经验心得是"要看到未来",需在AI、技术、硬件、生产制造及全球布局等领域提前预判,为未来几年的发展做好铺垫。
一、技术突破的三大方向:大模型、硬件、算力,破解行业核心瓶颈
针对行业当前的技术瓶颈,王兴兴提出未来2-5年的三大核心攻关方向,而这三大方向的突破,正是推动机器人从"可用"到"好用"的关键。
统一端到端智能机器人大模型被视为首要突破点。王兴兴直言,当前行业存在"对数据关注太高、对模型关注太少"的问题,现有机器人系统功能碎片化,"每个场景都需要单独训练模型,导致通用性不足"。他认为,具身智能的AI目前"完全不够用",机器人大模型类似于"ChatGPT出来前的1-3年",方向已明确但尚未实现突破。宇树科技正研发通用型大模型,目标是让机器人通过单一模型适应工厂、家庭、农业等多场景任务,该路径与OpenAI的具身智能战略不谋而合,预计2026年实现初步突破,同时在模型领域保持谨慎投入。
低成本长寿命硬件体系是量产的基础。王兴兴回应外界对硬件成本的质疑时表示,"当前硬件已经够用,但不够好"。宇树通过材料创新和模块化设计,已将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成本降低40%,同时通过仿生关节设计将关键部件寿命提升至3万小时以上。针对旗下R1机器人降价,他解释:"我们按型号划分价格,比如相对小一点的机器人更便宜,不同产品系列都有高中低价位,希望以更好的价格让更多人愿意采购、用起来。"
大规模算力基础设施是智能化的支撑。"算力成本必须下降一个数量级,"王兴兴强调,宇树正构建边缘-云端协同的算力网络,通过联邦学习技术实现多机器人数据共享,预计2027年将单台机器人训练成本降低至万元级,为机器人智能化提供坚实基础。
二、产业变局的关键节点:人形机器人的"ChatGPT时刻"即将到来
在谈到行业未来时,王兴兴提出"人形机器人的ChatGPT时刻"概念,他预测这一临界点若技术突破顺利,1-2年内便会到来;即便保守估计,也不会超过3-5年。这一判断基于三大趋势的共振:
从需求侧看,市场对通用型机器人的渴望已十分明显。宇树科技在尚未推出人形机器人产品时,就已收到来自制造业、服务业的大量订单,部分客户甚至支付定金锁定产能,这种"未产先销"的现象印证了需求的旺盛。
从技术成熟度曲线看,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处于S曲线的陡峭上升阶段。2024年行业出货量突破5万台,王兴兴预计2025年将实现翻倍增长,未来几年"每年全行业人形机器人出货量翻番都是有保证的",若有更大技术突破,"未来2-3年突然一年出货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也有可能"。
从生态体系看,高出货量是生态建立的前提。"只有出货量够大,才能建立起机器人生态,比如租赁市场、二次开发市场等,"王兴兴表示,宇树正构建涵盖开发者平台、行业解决方案、运维服务的完整生态,其开源社区已吸引超过10万开发者,累计贡献算法模型超2000个,开放式创新正加速技术迭代。
不过,王兴兴也指出,现阶段期待机器人在干活场景产生较大价值"不太现实"。尽管宇树的机器人已在汽车工厂等工业场景落地合作,但"运动、表演等场景反而是更好落地的"。他坦言:"当下干活技术还不成熟,我们可以先做一些表演、格斗等业务,但最终目标仍然是让机器人综合干活。"
三、产业协同的中国方案:从制造到创造,重塑生产力体系
面对全球竞争,王兴兴提出"全球共创+中国落地"的发展策略。他强调,AI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是全球性的,但中国在制造端的优势无可替代。宇树科技已与英伟达、微软等国际巨头建立联合实验室,同时在长三角、珠三角布局智能制造基地,形成"技术研发-量产制造-场景落地"的完整闭环。
对于企业发展,王兴兴将上市视为"类似于高考的事情",认为这是企业迈向更成熟管理、运营的阶段性标志。而从长远看,当机器人真正实现"大量干活",整个社会对机器人的认知将发生根本改变。"快的话2-3年内会有明显进步,慢的话3-5年,但大概率不会超过10年,"他举例,"届时国家完全可以对每台机器人收税,比如根据机器人的工作内容和产生的价值确定税额实盘配资排行榜,但前提是机器人能像人一样做很多事。""就像当年的蒸汽机和电力革命一样,智能机器人将重塑人类生产力体系,"王兴兴展望,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成熟,机器人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,最终实现"让机器人更智慧,让具身体更智能"的大会主题。而这一技术愿景,正在宇树科技等中国企业的推动下加速变为现实。
同花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